聂树斌改判无罪 为他平反的人如今却是这样
今天,2016年12月2日,一条新闻《最高法再审聂树斌改判无罪》瞬间刷满了笔者的整部手机。从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死刑,到2014年12月12日最高法指令山东高院复查,再到今天改判无罪,接下来应该还会有国家赔偿等新闻后续,但事实却是二十多年的光阴已经悄然过去了,聂树斌倘若有知,不知道内心会作何感想。
很多人为他的遭遇鸣不平,更多人痛斥那群坑害他的“神探”,但不管我们如何痛斥当初的六月飞霜,还是感慨如今的沉冤昭雪,都已经改变不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根本抚慰不了他那两位奔走了20余年的父母:

而今天我们想讲这样一个人的故事,尽管他没法挽回聂树斌的生命,但至少,他为这个离去的生命送上了一个温暖的怀抱——他,叫郑成月。
拼命三郎遇奇案 神探一时陷谜团
郑成月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却卷入聂树斌案这一个漩涡,还走上了为聂树斌平反的道路,最终遭受到了种种“不公”的待遇。而就在今年6月14日播出的《冷暖人生》节目中,56岁的他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2005年,河北警界出名的破案高手“拼命三郎”郑成月破获了一起特大连环奸杀案,与曾经孤身一人抓获8名罪犯、一晚上审出108起案子的传奇经历相比,这个案件看似告破在即,在他亲自审讯之下,嫌疑人王书金对自己所做的多起案件供认不讳。就在此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在带领王书金到石家庄孔寨的一处作案现场指认时,当地干部告诉他:这起案件早在10年前就被破获,凶手也已经被枪毙了。
于是他找到侦办聂树斌案的派出所,要求调取当年的卷宗,与王书金的口供进行比对,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此时的郑成月虽然已经发觉聂树斌案与王书金所供述的应该是同一个案子,但他却怎么也料想不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陈年旧案被热炒 风云突变怒火烧
这天,看到来人持有市局政治部开的介绍信,郑成月把案件如实告诉给了《河南商报》的记者。结果文章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来自全国的各种置疑和猜测也迅速在各大媒体上发酵。郑成月也随即接到了省政法委的通知前去汇报案情。

郑成月此时向领导汇报了王书金的案件:王被捕后主动交待了4起奸杀案,其中3起证据确凿,而与聂案重叠的这起案件,王不仅准确指认了案发现场,还交待了诸如作案后将死者的钥匙扔在了尸体旁边等诸多细节。
石家庄中院的人省领导的询问下承认了现场提取有这串钥匙,也说到聂树斌确实并没有交代这个细节。这下不仅连郑成月感到惊讶,在场的省领导也是一样。
会后,河北省政法委决定,成立两个专案组,分别由省公安厅以及省高院牵头,对王书金案及聂树斌案分头严查。迫于压力,侦办聂案的公安局终于将相关的卷宗送来了,翻看着10年前的这份案件材料,干了多年刑警的郑成月气愤不己,时隔多年在镜头前谈及此事时,他突然坐直了身子,一脸愤怒:

谁知,这起在他看来明显的“冤案”,省高院对聂案的复查却迟迟没有结果,而检方在起诉王书金时,情况也是风云突变:

郑成月面对这样的结果十分无奈,他只是一个副科级的县公安局副局长,再多一线的破案经历在王书金案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却也没有了用处。
不畏强权追真理 频遭打压头不低
2007年3月12日,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书金死刑,立即执行,法庭上王书金高喊,我明明杀了三个人,怎么变成了两个,全场一片哄笑。而就在开庭的当天,聂树斌的父母找到了郑成月。

而就在07年4月的某一天,聂树斌的妈妈张焕枝有一天中午在家里收到一份特快专递,上面没有寄信人的信息,她打开一看,这竟是1995年石家庄中院判聂树斌死刑的判决书。谁寄来的,老人家当时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一个多月之后,她又收到另外一封特快专递,这次则是当时省高院的判决书。两份判决书都有了,老人家终于可以要求再审了。
此后郑成月以私人名义帮老两口寻找律师,并帮忙分析案件中的种种疑点,甚至还经常到狱中看望王书金,鼓励他如实交待案情。而王书金提起的上诉在不同寻常地持续了六年之后,2013年河北省高院做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案件也将交由最高法进行死刑复核。
此时的郑成月意识到,王书金一死,聂树斌案将失去最重要的线索,他开始四处奔走呼吁留住王书金一命,他还给政法系统工作的同学朋友写信,陈述案件中的种种漏洞。郑成月笑称,自己是在“赌着正义的枪口”。

事实上,自从2005年“一案两凶”曝光后,郑成月便经常受到上级纪委调查,有关他的各种非议和谣言,也时常在网络和家乡出现,虽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但广平县公安局还是在2009年重新任命了一名主管刑侦的副局长,49岁的郑成月被停职了。

郑成月自己说,之所以坚持说真话,是因为他的父亲也曾是一个冤案的受害者,文革初期,郑成月的父亲被诬告骂了领导人,之后便被打成了反革命入狱,从此6岁的郑成月便流浪街头,靠捡拾烂菜叶长大。直到1978年父亲平反,18岁的郑成月才入伍参军,退伍后他被分配到银行当保卫科长,出于从小对警察的崇拜和法律情结,1993年郑成月自学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如愿进入家乡的公安局,当了一名刑警。
2012年,郑成月的儿子从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公务员考试中笔试获得第一名,可是却被“莫名其妙”地刷了下来,至今待业在家。而如今停薪留职的郑成月,靠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打零工做刑事顾问为生,有时在往返北京和河北老家的路上,他也会再到聂案发生的那片玉米地转一转,他发现,这片20多年前的凶案现场似乎一切如旧,但很多人的命运已悄然无声地被它改变了。
郑成月说,他也说不清到底自己和儿子经历的这一切和聂树斌案是不是有关系,不过自从2005年复查聂案开始,他就总是感觉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他死死地攥住,动弹不得。如今,已经56岁的他,比起15年前作为电视剧《燕赵刑警》里面公安局长原型时的意气风发,在多了一些沧桑的同时,在看待问题时也不断地反思自己:

不知道看到高院对聂案的最终改判,郑成月内心是不是放下了一些包袱。
仔细想想,郑成月倘若生在江湖会是一个什么角色,笔者想,他可能会是一名侠客,但又不是一名普通的侠客,他既身在体制内而又坚持自我,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为大侠。
结语
其实在今天改判之前,无数人早就为这个案子下了定论,但又总觉得如果没听到最后的一锤定音还是没能获得最后的尘埃落定,幸好这次正义终于来了。你看,有的真相我们终于等到了,有的真相我们还一直在等。
但既然还一直有郑成月这样的人在坚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正义的力量,就算在这个有点寒冷的冬日,我们依旧有郑成月这样的人,给我们带来丝丝暖阳!